厚重历史里长出的文化大树
2015年10月25日,我们一行四人在张精华副校长的带领下,晚上近11点赶到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入住校友王利平替我们预订好的镇海中学对面的饭店。镇海中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处园林,郭沫若题写的校名镶嵌在并不高大的校门上,围墙是白墙黑瓦,每隔一段是一个用瓦片拼成各式图案的格子窗子。围墙下面是一带静静生长的长势良好的各式花草,而校内的许多建筑还灯火辉煌。第二天,我们在镇海中学起床铃中起床,吃过早饭后便来到校门口,小王和她先生特级教师黎老师出来迎接我们。小王告诉我们说她刚来时感觉这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个公园。幽一默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镇海中学苍松如盖,绿草如茵,池鱼唼喋,石桥卧波,楼阁古朴典雅,亭台飞檐斗拱,环境优美别致。更为吸引人的是,校园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这里汇集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共有17处之多,其中三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与镇海海防遗址一起被列为全国36个共青团中央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和中宣部公布的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进到里面,黎老师先带我们参观了校内的朱枫烈士纪念楼。随后,我们和华中师大附中的十几个老师汇合,在学校讲解员的带领下还观看了校内的泮池、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都督俞公亭、卢镗字迹碑、林则徐纪念堂林、古炮群、大成殿、梓荫阁、蛟川书院古牌楼、摩崖石刻、三石将、柔石亭、困斋亭等古迹。还观看了办公室、教室、阅览室、自主学习室等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后来,我们来到接待室,听取学校科研处王主任介绍办学经验。
一、如何培养尖子生
镇海中学从2002年刘英豪夺得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起,十多年来,就没有离过高考状元。今年,41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另5名上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分别被复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和香港大学录取)、227人被浙大录取分数线以上部分名校录取,严丹华和郑恩柏同学分别以745分、760分的成绩获得浙江省文、理科第一名,陈欣同学获全省艺术类第二名。理科全省前十名4人,前100名24人;文科全省前十名2人,前100名10人。理科700分以上153人,一本上线率96.6%;文科700分以上15人,一本上线率100%。
有人以为,镇海中学的高考成绩如此之好,靠的是生源优秀,是通过特殊方式从外地招收了大量优秀学生。这种疑问是许多听到这个爆炸性消息的外地老师的第一个疑问。介绍经验的王主任说,镇海中学是拥有不到23万人口的镇海区的高中,这既是省市区的强制定位,如果违规向外地招生,将取消考生的高考报考资格;也是镇海中学的的理性定位,如果只是追求经济效应向外招生,是无法向镇海区的纳税人交待的。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早在2010年就对有如此疑问的到访记者说:“镇海中学的学生,大多数是镇海本地的,镇海的孩子上镇海中学的概率,比其他区县上本地最好中学的概率还要高一点。”他以2010年的高考学生为例说,他们“并不是全省招生的。镇海籍学生有350人,宁波其他地方的才30个名额。”那么,他们的尖子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
镇海中学教务处主任王连坝老师着重向我们介绍了镇海中学的“培优补差”模式。这个模式大概有这些特点。
培优补差分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两个阶段进行。高一高二时学校督促班主任具体落实,班主任在班上挑选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培优补差的对象;进入高三,老师将学生之前所有考试的成绩总和后进行排名,年级前100名才有资格培优补差。有希望冲击北大清华的学生属于培优,其他某科相对落后影响总成绩的学生属于补差。老师要对所有培优补差的学生提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和具体的学习计划以及将要达到的目标。老师提倡培优补差的学生最好补一科,不能超过两科。基础年级时有专门的老师培优补差,这部分劳动计入这些老师的工作量。到了高三,培优补差的学生都在班内进行。对这部分学生不仅补课本知识,也补心理知识,因为影响他们成绩的不仅仅是知识点,可能心理因素还更大些。这要求老师掌握各种知识技能。
二、如何开展走班制
这是这次我们外出学习的重点内容,有必要详细介绍。
按国家相关规定,浙江省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下面引用《浙江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中第二大点的“基本内容”中关于“统一高考招生”的相关内容来表述。
“二、基本内容
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
(一)统一高考招生。
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1.科目与分值。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2.考试。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
3.录取。
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但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的,考生在报考时无科目限制。
高校可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
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新高考有两种模式,这是一种,另一种模式是上海高考模式。江西从2017年秋季开始实行新高考,将采用其中一种模式,当然,肯定会有所变化。
此外,浙江省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些学科,只有修满规定学分才能拿到高中文凭。为了应对新高考,镇海中学实行“走班制”。准确点说,王主任在介绍时特别强调镇海中学其实早在2009年就开始实行“走班制”了。那时不是为了应对高考,主要是因为学生要选修学科。王主任说,镇海中学早在1994年就是浙江省第一所实施高中会考全科免试的高中,所以学校这样做不是为了应景唱戏,更不是挂羊头卖狗肉,而是落到了实处。因为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确实看到了不少好处,一是全面提升了学生素质,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王主任特意给我们提到了今年的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严丹华和理科状元郑恩柏。
严丹华在学校里可算得上是一个“风云人物”,她是班里的班长,早在2013年,就以学习成绩拔尖和各方面的“全才”型人物获镇海中学“十佳学生”而成为同学们眼中的标杆。在同学中间,严丹华拥有极高的人气,除了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她在各方面也都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比如合唱比赛,严丹华担任指挥;她还是学校清明祭扫活动的主持人;在全校运动会上,她一举夺得800米比赛的亚军……能文能武,成为了严丹华在同学心中最清晰的印记。理科“学霸”郑恩柏是学校广播站的成员,主持一档名为“爱(I)shou音乐”的栏目。他还擅长唱歌,参加过校园歌手争霸大赛,因为演唱《残酷月光》等歌曲相对传神,还被同学们封为“镇中小林宥嘉”。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李乐,高中期间也是一个多面手,进入清华后,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2014年,他参与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代表队,参加由国际建筑师协会和欧洲建筑教育协会联合承办的全球规格最高、参赛人数最多的赛事之一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一等奖,被评委会称赞为“作品满足了评委会对这个竞赛的所有期望”。
王主任在介绍“走班制”时没有纠缠在“走班制”的形式上,他特别强调了浙江省高考改革的模式使得学校管理有点乱,说到了“七加三”的选考模式所带来的各种困难,比如教室的短缺,师资力量的不足,排课的难度等等。他在介绍应对新高考的“走班制”时特别介绍了学校活跃的选修课。镇海中学组建了以“全国十佳文学社团”梓荫文学总社、地震测报社、慈善工作站等为代表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近50个,分为学科类、文学类、实践类、体艺类、公益类等五大类。全校70%左右的学生都参加至少一个社团(兴趣小组)。学科类社团以科学知识的力量,带动同学们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构建知识文化新时空;公益类社团用爱与责任共同撑起了一片和谐的天空。这些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根据自身特点,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学校独特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些社团自己请老师来开展活动,比如雕塑陶艺室、茶艺插花室请来了浙江大学教授主持,更多的社团是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我们刚好看到第二报告厅一个学生正站在门口招呼学生,原来他们在组织一个演讲讲座,主讲是文学社的学生。这个学生告诉我们,他们有时也从大学请老师来开讲座,聘请主体不是学校,而是社团。
此外,王主任还反复使用了一个词——“自觉”。因为师生都要“走班”,于是除行政班外,老师是不能完全认清学生的,老师只是根据固定的座位表确定某个学生是否来上课了却不一定认识,这要求学生自觉来听课。更主要的自觉体现在有时所有的教室都在上课,可有些学生这些课却都没有选修,那你只能到自主学习室、阅览室或图书馆自习。谁来监督你?答案是自己。在阅览室上班的校友王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学生真是自觉,他们根本不需要老师维持纪律,他们根本就不讲话,不会玩手机不会看小说。总之,我们平时看到的违纪在这里根本就不会出现。我们对这种自觉的程度确实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在王主任介绍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不依不饶追问:“如果有这些情况发生呢?”王主任胸有成竹地说:“每个学生的胸前都佩戴了校徽”。这个答案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有校徽就可以杜绝这种情况发生?王主任告诉我们,镇海中学没有校服,但有校徽,上面标明了学生的学号。我们又“不怀好意”地问:“如果学生不佩戴或是交换着佩戴呢?”王主任非常肯定地说:“不会,没有如果。”但我们都总想问出“如果”,王主任被迫告诉了我们一个“我谁也不告诉的秘密”——如果发现诸如玩手机看不良书籍这些情况,那就由学工处对该学生给予劝退处分。
事实上,我们曾在一个自主学习室看到几个学生正在自习,教室里没有老师。这几个学生分散地坐在教室里,其中一个学生正在自习,他的前面摆了《全球通史》《世界地图集》《奥巴马演说》“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年装订本)。我都怀疑他不是学生,但看他正在做的高考复习资料却清楚表明他就是一个高三的学生。
至于体现在学校卫生、公物方面的自觉就毋须赘述,地面没有一张纸片,墙上没有一根划痕,草地上没有一条近道,路上没有一个同学追打,窗台上甚至看不到一个杂物。
还有一个自觉让人匪夷所思。镇海中学的晚自习没有老师进教室,而且学校规定老师不能进教室,只能在办公室。教室里一样安安静静,不安静的是老师的办公室,因为问问题的学生很多。老师也很多,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到办公室来,即使没有坐班,这是另一种“自觉”。王老师的先生黎老师和其他老师一样一周三个晚班,他教两个行政班和一个“培优补差”班的数学,但他一周五天都会来办公室。我们还问到王老师,难道这些老师不会到外面去家教?他肯定地说,镇海中学没有一个老师到外面有偿家教。
当然,他说学校有政策鼓励老师扎根下来,比如教师如果担任班主任,随年限而提高津贴,其他方面的奖金实行重奖,但老师只能领到三分之一,其余的存在个人账户上,到退休时按在校龄而领取。这是一种传承,一种制度的自觉,而且这种自觉难能可贵,它稳定了教师队伍,使得教师能够和学校做到荣辱与共,也会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便能够在学校有一席之地。
三、参观感受
这个内容可能多余,因为前面的介绍中已经有我们的感受,但还是想加点感受这类的内容进去,好比历史文章中加点“赞”。
精致小巧,典雅大气。学校不大,像个花园,里面亭台楼阁,假山廊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花儿含笑,绿草怀情。里面的花草树木,修剪得十分齐整,即使是植物学专家张精华副校长也啧啧称叹,他指着雪松说有几百年了;又指着旁边的加拿利海枣说长得真好,应该有几十年了;而近旁的冬青树整个树形像个苹果,竟是儿孙满堂,里面枝条密集,挂着累累的果子,煞是喜人。站在泮池中间的小桥上,往北是大成殿,过去校史馆;泮池往南点是旗杆,下面是写有校训“励志进取,勤奋健美”八个字的一块石头,再往南是并不高大的校门;这是镇海中学的中轴线。这根中轴线浓缩了镇海中学的沧桑。分列两边的是并不高大的各种功能的楼房,而格式却一律是白墙,墙面上伸展着灰色线条,窗户都用紫色木头装饰的建筑。每座建筑都只有两级台阶,并且即使是厕所也设有无障碍通道,这是我第一次在一所中学中看到这种设施。这是镇海中学的精致,而大气体现在学校引导员全方位地带着我们参观了几乎学校的每寸土地,甚至门上贴有不能进入通知的正在举行“剑桥中心期中考试”的考场。座谈结束后,镇海中学还招待了我们一餐中饭。这些和衡水中学根本不同,衡水中学没有引导员,教学楼是绝对不能进的,围墙上有的地方装着铁丝网。衡水中学也每年有许多学生考取北大清华,但镇海中学虽然也是这样,但她更像邻居的小姑娘那么笑容满面那么亲切可爱。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从宋代到现代都有,这里几乎浓缩了镇海的历史,每块石头都可以演唱一首优美的历史歌谣。毫不显眼的泮池竟然见证了几位将军的英雄风采,简单的一个亭子,抬头看竟然是“柔石纪念亭”;朱枫故居记录的是一位女英雄战斗在另一条战线上的传奇;你进入了一个楼阁前面竟然端坐着林则徐的铜像,真是步步惊心时时惊喜。而点缀在其间的盆景花草却让你感觉你是在一处别致的园林游玩,盆景更是真如一石头上所写:日涉成趣。
我们离开镇海中学时竟有点恋恋不舍,但我们面对一所如此充满了雅趣的名校却找不到精美的文字去赞美,只会说真好。或许真如那句话说的,情到深处竟无一字可达意。淘尽繁华,只是本心。走出校门,郭老的题字在低矮的校门上似乎有了点光彩,而延伸出去的围墙一如继往地白墙黑瓦,悠然到远处,围墙脚下的花草静静地站在那里,马路上干净无尘偶尔经过的汽车也是慢慢地驶过,对面的酒店不见半点商业气息,据说这家酒店很快会拆除而将由镇海中学规划。街上更见不到一处网吧即使是简陋的摊点。
(赴镇海中学考察组 执笔: 龚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