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良体察善良——听《老王》一课有感
10月13日,语文组的老师们观摩了初二年级赵晶老师所授的《老王》一课,听罢受益匪浅,细细品味,感受颇多,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亮点多多,收获满满。
1、《老王》一文,语言浅显易懂,但意味深长;故事普通寻常,但感动人心;杨绛颇是不幸,但自得其乐;老王极其凄苦,但不失善良。通过赵晶老师对这一课的教授和与学生的交流,让人感慨“人间自有真情在”,杨绛先生真是“化平淡为睿智”。
2、教学目标定位准。《老王》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文中讲述了文革时期杨绛一家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表现老王的“苦”与“善”,作者的“善”与“愧”。教学中,赵晶老师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及本单元的主题,确立了“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回报他人的爱”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中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上。这样的安排,教学目标既准确又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重点突出。
3、内容安排有条理。本堂课赵晶老师设计了“初识老王”、“对话老王”、“再读老王”、“关注身边的老王”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容,渐次深入,逐步展开,问题的设置,内容的理解层递性很强。如:“认识老王”这个环节的安排,老师先让学生“初识老王,感受老王的苦”,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走近老王,感受老王的善”就是使学生进一步深入课文,理解人物。老师在几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紧凑而有条理。
4、教学设计比较新颖。反思自己讲过的课,基本都是按照固定的思路去设计,形成了一种模式化。老师的思路基本是被设定的,可想而知,学生接受的也将是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训练。而赵晶老师的设计,灵活和特色鲜明,她能够抓住文章中的一些语句,有些在我们看来是那样不引人注目的句子和词语。她都能够从中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不断地品味与赏析,在赏析中围绕“活命”一词体会老王的悲苦命运,尤其是从文中的一些只言片语理解杨绛当时所处的基本也是“活命”的状态,这在之前自己所理解的课文中没有体会到,甚至在这方面都没有去多思考,多研究。
5、本课有诸多亮点。导入部分,老王的贫苦生活图片把学生引入了课堂情境;对作者的相关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善良、平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激起了学生关注弱者、心怀善良的情怀;对于“老王之苦之善”,挖掘颇深,抓住关键词句细加捉摸。比如:在送香油和鸡蛋这个片段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临死前的状态;“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强化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
二、小小的不足。
赵晶老师这堂课是成功的,其中不乏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课稍有前松后紧的感觉,作为年轻教师,赵晶老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需加强,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老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重视不够,有时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未加评判。我想,这些不足不仅不会阻止这位年轻教师前进的脚步,反而会促使她不断改进教学、完善自我。
三、深深的反思。
这堂课也引发了我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平时的备课太马虎了,要么看教案书、要么看现成的课件,以后一定记住并严格执行两句话:一是课文没读熟就不要上课,二是一定把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刻在心里;上课的流程要仔细推敲,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带到你想要带到的地方去;一定要学会表扬学生,一定要学会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备课前不要过分依赖各种资料,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一定要让学生说话,一定要和学生有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总而言之,这堂课无论从教学目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乃至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较好的把握了教材的内容,把握好了学生的学情,是一堂值得我们品味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