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思路
一、论述题类型:
(一)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4年全国Ⅰ卷;2016全国Ⅰ卷
(二)历史论证题:
观点判断+表态+论证评价。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一)历史阐释题: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1)提炼观点“为何”(是什么):
①审问题:明确时间、主体范围;题目相关限定
②审材料:明确角度、信息、变化、趋势、主题等
(2)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怎么样):
①定位时空:古代或近代或现代;中国或外国(论证时空顺序:古今中外)
②多角度:
角度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社会生活
角度二:国内+国外
角度三:内因+外因
(3)小结(理论升华):论证内容概括+结论
2、格式要求
观点:******************************
论证:(例子三要素)
例子一:(背景、表现、影响)
例子二(背景、表现、影响)
例子三(背景、表现、影响)
小结:******************************
3、注意:
(1)论证中要注意分段;
(2)例子起码要有三个
(3)论证双一致:观点和材料一致;论证与观点一致;注意史论结合。
基本题型一:材料阅读分析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7世纪当科技革命出现时,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热情地赞同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他同时指出,这种追求应该“谦卑和仁慈”地进行,不是“为了心情的愉悦,或为了竞争,或为了比别人优越,或为了利益、名誉、权力或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并提醒人们注意科技的潜在性,提防它的危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注:题型设问为:A与B的关系
观点基本方向:A推动B发展
B的发展受到A影响之类
论证:一是注重论证A如何发展表现对B带来的影响,多角度论述清楚。
示例:人文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分)
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进行阐述,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文精神产生和发展,并推动了古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科分类的思想,其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勃然兴起,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等杰出的科学家。 (8分)
总之,人文精神是科学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条件。(1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 ——据赵鼎新《为什么“领先世界”的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明清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闸述须有史实依据。)
注:题型设问为:结合某个时间或某个阶段史实,自拟论题
观点基本方向:某个时间或某个阶段+材料关键词+带来影响/发展/变化趋势/主导因素
论证:一般从政、经、文角度论述清楚背景、表现、影响
示例:论题: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因为市场巨大和长期政治稳定。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又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对外贸易中,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之一。
明清时期,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加强。到了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又不断加强并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总体上和平交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没有撼动明清政权的统治根基。
因此,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得益于巨大的市场和长期政治稳定。
(论题从其他角度入手亦可,如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的背景与欧洲不同,或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论题2分,史实正确,史论结合8分,逻辑2分。)
基本题型二:根据两条材料或信息,拟定论题
注:
一、提出信息:即选择论述的角度
①有时间以时间为选择点,选择有变化的时间点,方便对比
②内容变化、主体变化为选择点
二、拟定论题:尽量在选择的时间范围内
论题:选择的时间点+题目关键词+变化趋势/发展/特点
三、论证:重整材料
①切勿照抄材料
②整合材料事例:交代事例背景、表现、影响
阅读表中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世纪 |
经济领域 |
政治领域 |
思想文化领域 |
欧洲: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中国: 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同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98年创办大生纱厂。 |
欧洲: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 中国: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
欧洲: 1832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密尔发表《论自由》。 中国: 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1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等资料整理
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准确)
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2分)
论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 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4分)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4分)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封建落后的中国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拉大。
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2分)
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4分)
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2分)
基本题型三:目录修补
注:1、修改内容选取:①按时间查看,是否有漏掉的知识、事件、人物等(加上去)②对目录内容,是否过于主观、消极(修改客观、积极)③逻辑混乱、史实混淆(调整、时序空间)
2、论证:①哪个方面修改,说明为什么修改的理由②修改内容的调整,可取之处,积极的影响。
(2014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示例: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基本题型四:求同、求异、找变化,并说明
注:
1、思路:信息是什么?
为什么(即说明原因)
怎么样(带来的影响)
2、答题格式:
信息1:
说明(论证):①***********************
②***********************
③***********************
信息2:
说明(论证):①***********************
②***********************
③***********************
小结:总之,*************(此处总结,根据题目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时期 |
明后期至清初 |
晚清时期 |
翻译者 |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
丁韪良(美国传教士)、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福州开设船政学堂等等 |
内容 |
涉及宗教、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军事技术、舆地学、生物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代表作有《欧几里德几何》《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万国全图》等等。中国的《老子》《易经》也有了第一批欧洲译本。 |
《万国公法》《星轺指 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国际法》公法类书籍达40部以上。工程、农学、矿学、工艺、商学、格致、算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天学、地学、医学类即有70多 种。 |
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示例(1)特点: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
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示例(2)特点:明末清初译书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则主要是国人翻译西方书籍。
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因此大量翻译西书。
示例(3)特点:明末清初主要是传教士译书;晚清时期译书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
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二)历史论证题:
1、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
(1)摘录观点:
①审问题:明确时间、主体范围;题目相关限定
②审材料:明确多层角度,选择适合自己、容易些的角度
③摘录观点,尽量完整摘录。
(2)表态度:我赞成/反对、认同/不认同等
(3)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怎么样):
①定位时空:古代或近代或现代;中国或外国(论证时空顺序:古今中外)
②多角度:
角度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社会生活
角度二:国内+国外
角度三:内因+外因
(4)小结(理论升华):论证内容概括+结论
2、格式要求
观点:******************************
态度:我赞成或我反对
论证:(例子三要素)
例子一:(背景、表现、影响)
例子二(背景、表现、影响)
例子三(背景、表现、影响)
小结:******************************
3、注意:
(1)论证中要注意分段;
(2)例子起码要有三个
(3)论证双一致:观点和材料一致;论证与观点一致;注意史论结合。
例题
1、全球化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建构的规则语言,全球的一体化和普遍的世界文化主义已经削弱了旧有的关于独立、认同和自主的感觉,并推动许多国家让渡它们的部分主权。
以乐观主义的观点来看,意识到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以及许多主权国家以国家手段应对全球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将会加强抛弃国家间竞争的行动。根据这一推理,冲突将减少,而人类将开始更好地认识到,国家边界和海洋几乎不能应对来自于旅游、通信和贸易等全球革命的多重挑战。这些共同的问题只能通过集体的、多边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全球化正在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对那些嵌入全球事务网络中的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构成了限制。结果,全球化使得国家的合作必不可少,它最终将增加每个地方的每个人的财富。
而较为悲观主义的观点来看,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进程将不会带来跨国合作。它将带来竞争。不管需求是如何地令人信服收益如何地的提高,增加了的联系和朝一个一体化和单一国家社会的趋势将孕育敌意。全球化正在削弱国家对未来和命运的控制,增加了处于优势地位国家的力量,但是限制了虚弱的国家的繁荣,在一个高度分层的全球等级秩序中产生了新的不平等,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的差距将继续扩大。由于全球的利益不会得到公平的分配,全球化可能在赢家和输家之间制造冲突。相互缠绕的经济将使各国关系变得更糟。在激烈竞争下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重新抬头。 评材料中关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
观点一:全球化削弱了国家主权,有利于世界稳定、促进国家间合作,增加国家的财富。(2分)
表态:我赞成!
论述:①全球化中许多主权国家以国家手段应对全球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将会加强抛弃国家间竞争的行动,冲突将减少。(如全球气候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需要全球国家共同应对。)(表现)
②全球化使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的相互依存,使得各种政治力量相互牵制(表现),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如冷战后全球化加速,虽然局部冲突不断,但国际局势总体上走向缓和)
③全球化在在形成一个网络,对国家的对外政策构成限制,使得国家之间的妥协和合作必不可少。(表现)(如当今全球化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中美关系虽有波折,但合作妥协仍是中美关系的主流。)
④全球化导致资本、技术、人才、商品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实现了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增加了各国和世界的财富。(表现)(如二战后,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中国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化后经济快速发展等。)
结论:从全球史观来看,全球化是是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国家部分主权的让渡将会使得国家在一个竞争的全球市场中通过合作性的参与获得利益,从而从推动了世界稳定、增加了世界财富。